讀后感:“感悟完美而純粹的孤獨”
2009-08-25 10:42:52網(wǎng)絡(luò)資源
讀后感:“感悟完美而純粹的孤獨”
在讀過的所有作品的開局中,我最喜歡這個精巧神奇的開場白,在這不動聲色的敘述中隱藏著一種深沉的悲涼和無可奈何的宿命感,卻又憑借著巧妙的時空交錯形成了巨大的懸疑。在讀過的所有作品里,《百年孤獨》給我最大的震撼。馬爾克斯那冷靜沉著的筆調(diào)描繪出一個魔幻般的拉丁美洲,刻劃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孤獨者們,讓我在悒郁中又帶著一點點訝異,同他們熱烈的交談,慢慢感到幸運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愴和荒涼,在酷烈的悲劇力的撞擊下,靈魂戰(zhàn)栗不已。
西班牙語為世界奉獻(xiàn)了兩部偉大不朽的巨著――塞萬提斯的《堂吉柯德》和這部《百年孤獨》,穿越三百五十年的光陰,隔著那曾被哥倫布征服過的茫茫大西洋遙遙對峙。作者虛構(gòu)了一個叫做馬孔多的小鎮(zhèn),描繪了在這個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蒂亞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讀者引入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xiàn)實交錯的生活之中,不僅讓你感受許多血淋淋的現(xiàn)實和荒誕不經(jīng)的傳說,也讓你體會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驚的情感。正如一個最初向我推薦這本書的朋友所言,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深刻得讓你覺得害怕的。
一開始讀《百年孤獨》時,可能會被他龐雜的家族系統(tǒng)和讓人頭暈?zāi)垦5闹孛麌樀梗笤S多人所說的那樣,覺得這是一本難懂難讀、非常混亂的書。但是,正如圣伯夫所說的,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是因為“擁抱所有國家和所有時代”,它們不會是普通人無法理解的。我相信,真正經(jīng)過時間考驗的偉大作品,享受的時候就不必刻意求解,覺得滯澀的地方就暫時跳過,也就避免了整體上受熏陶的心理氛圍的消解。這部書的篇幅不長,可是我讀了很久,書中一直充斥著那種死亡的沉重壓抑得我無法自由自在的呼吸,一邊讀就一邊有許多許多的念頭紛至杳來,象冰雹一樣不停息的砸過來,卻覺得茫然沒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許也正是那種孤獨和宿命的感覺,讓我象著了魔一樣死死被縛住。
在我讀來,全書的脈絡(luò)非常的清晰。一口氣讀下去,讀到奧雷連諾上校冷靜對準(zhǔn)備起義的自由黨人說“你們不是戰(zhàn)士,只是屠夫”,讀到憂郁的意大利樂手克列斯比在瘋狂的彈了一夜的大提琴后割腕自殺,讀到阿瑪蘭塔變態(tài)無恥的茍活著,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敵編織殮衣,讀到第十七個小奧雷連諾躲過數(shù)十年的追殺,卻被家人拒之門外,最終逃不掉額頭被釘死的宿命,讀到那裝滿了兩百節(jié)車廂的死尸被倒入大海...會悚然驚覺,經(jīng)過了開頭幾節(jié)的艱深滯澀,寫到這里已經(jīng)是酣暢淋漓,仿佛馬爾克斯十幾年的悄沒聲息的創(chuàng)作磨練將所有的情節(jié)渾然一體,所有的情感在這一瞬厚積薄發(fā)不可抑制。我感覺自己似乎身處一個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個似乎無所不知的老太婆,說著自己的往事,那么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在平靜的語調(diào)中娓娓道來。你被每一個情節(jié)震撼,但是你能隱隱約約的清楚其實所有的事情都已注定,似乎每個人都被一個線牽引著無法偏離軌道。她偶爾會透露一些宿命的跡象,比如皮拉?苔列娜用來算命的紙牌,奧雷連諾上校對死亡的預(yù)感,羊皮紙上的梵語密文;但是,這些宿命的暗示卻被那些自認(rèn)為清醒的人們當(dāng)作瘋子的澹語和夢囈,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從中得到的卻是更加無邊無際的絕望和痛苦――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孤獨和苦難是不可避免,無論你是否努力去抗?fàn)幎紨[脫不了的絕望和痛苦。讀著讀著,你會被這種悲觀的念頭擊潰,會傻傻的想人生就是這樣,一切的命運都沒法改變,難道這樣就不要活了嗎?人生的意義何在?如何才能擺脫這宿命的孤獨?當(dāng)我終于讀完這本書,合上之后唯一的念頭就是走出門外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我需要面對陽光來證明自己其實剛才只是做了一場惡夢。雖然走出去之后,我看著屋外的天空,怎么也想不起到底是上午還是下午,但仍然覺得很幸運,真的是一種解脫,從惡夢里驚醒的感覺,一種逃離死境的慶幸,一種劫后余生的喜悅。
《百年孤獨》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布恩蒂亞家族的孤獨者們。孤獨成了這個家族的徽記,如同他們血液中固有的冒險、沖動、勇敢和不屈,還有遺傳的高高的顴骨,以及骨子里隱藏至深的亂倫渴望。這種孤獨不同于中世紀(jì)貴族的那種“高貴的憂郁”,象莎士比亞筆下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它不是在華麗的客廳里,踱著方步慨嘆生命之短暫、薔薇之枯萎;也不是用天使的麗目俯察人世的風(fēng)云無常、世態(tài)炎涼。它是對世界本體的一種凄涼的絕望,是低賤的、卑微的,有一種濃灰色的壓抑感,有是一種慘淡的幽默。這是一種絕頂?shù)膽n郁,無可逃遁甚至無法減輕。
尼采說,孤獨者有三種狀態(tài),神靈、野獸和哲學(xué)家。神靈孤獨,因為它充實自立;野獸孤獨,因為它桀驁不遜;而哲學(xué)家既充實自立又桀驁不遜。布恩蒂亞家族里的孤獨者,正是對尼采這番話最好的詮釋。
烏蘇娜是第一種孤獨者――神靈。她勤勞善良,是母親的化身。她的孤獨是因不能與人分享智慧的快樂而獨自寂寞。如果是《百年孤獨》這作品還有一絲亮色,讓我對世界不曾完全絕望的話,就是發(fā)現(xiàn)了這個老媽媽身上閃光的品質(zhì)。她沒有什么文化,也沒有什么深刻的思想,但是卻有著質(zhì)樸的本色,無論什么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并且在暮年完全變瞎之后仍掩飾這一點,繼續(xù)自己的操勞和回憶。她可以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孫子,打得他滿街亂竄;也能夠去牢獄中探望造反的兒子,雖然對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卻毅然偷偷捎給他一把手槍。她招待兒子的死敵,一位政府的將軍在她家里吃飯,因為她覺得這將軍人品好,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她痛罵奧雷連諾上校忘記了自己的承諾,驕傲的宣稱只要他敢殺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來親手打死。我非常喜歡這個總習(xí)慣于一個人獨處、一個人回憶的老人,因為她真正充實獨立。她是偉大的母親,更是偉大的孤獨者。
烏蘇娜的大兒子霍?阿卡迪奧是第二種孤獨者――野獸。他的孤獨是由于與愚昧并存的感情的匱乏所造成的日常生活中的心與心的離異和隔膜。他的身上野性表現(xiàn)得極為明顯,感情也最為熾熱。當(dāng)他的弟弟奧雷連諾上校問他――當(dāng)時他們都只有十來歲――愛情的奧妙到底是什么,他毫不遲疑的回答:象地震!他得不到理解,在和父親的對抗中選擇了隨同吉普賽人的逃亡。然而,數(shù)年之后,他結(jié)束了流亡歲月,重新回到了家中,重新蟄伏在他憎恨的孤獨之中。當(dāng)孤獨變成一種與生俱來的氣質(zhì)時,當(dāng)孤獨已經(jīng)滲入他的血液時,他竟然無法離開這種孤獨了!阿卡迪奧回到家中的情節(jié),讓我立刻回憶起池莉的小說《你是一條河》,從筆調(diào)、風(fēng)格和情節(jié)上都看得出池莉模仿《百年孤獨》的痕跡,只是《你是一條河》的氣勢和深刻遠(yuǎn)遠(yuǎn)不及。
奧雷連諾上校是第三種孤獨者――哲學(xué)家。他的孤獨是擁有真理的靈魂而具有的高潔峭拔。這個人幾乎可以算是這部書的一個主角了(如果允許這部作品存在一個主角的話),給過我最深的震撼。他的身上,打上了尼采的烙印,如果不是馬爾克斯刻意為之的話,我認(rèn)為這是一種心靈的不謀而合。奧雷連諾天生帶有孤獨的氣質(zhì),從小就孤僻異常,成天從事枯燥的煉金術(shù),離群索居,不問世事。然而事實上,他在這種孤獨中結(jié)識了先知梅爾加德斯,他的創(chuàng)造力意外地得到了極大發(fā)展的機(jī)會。
奧雷連諾上校血液中流淌著堅強(qiáng)不屈的因子,也許由于孤獨把他同紛繁的世俗生活拉開了距離,他獲得了一種看待世界和人生的新的、完全獨立的眼光。他的岳父是保守黨人,想拉攏完全不懂政治的他加入政府,但是奧雷連諾堅定的說:如果一定要選擇,他寧愿選擇自由黨,因為他發(fā)現(xiàn)保守黨人是騙子,操縱選舉;他的朋友是自由黨,為了發(fā)動暴力革命決定采取暗殺行動,準(zhǔn)備殺掉他身為鎮(zhèn)長的岳父,奧雷連諾便天天拿著火槍守在岳父的門口保護(hù),因為他堅信“這是屠殺,不是革命”。在他看似簡單的行為中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和堅定的信仰。
奧雷連諾上校血液也流淌著桀驁不遜的因子。當(dāng)政府軍開始?xì)垰o辜時,他主動糾集了21個年輕人發(fā)起了暴動。許多所謂的評論家評論說奧雷連諾是魯莽的發(fā)動了戰(zhàn)爭,但在我看來這樣的爆發(fā)絕對是必然。因為孤獨的宿命只有三種,第一種是烏蘇娜那種在孤獨中自得其樂,對她而言孤獨是一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人生境遇和體驗;第二種是象阿瑪蘭塔那樣生活在孤獨的陰影里不能自拔,在郁悶中可恥的墮落和變態(tài);最后一種就是象奧雷連諾上校這樣充分的燃燒,為了不變質(zhì)而毅然燃燒。其實他何嘗不明白自己的宿命,何嘗不懂得人生的沒有意義,在他和朋友馬克斯上校交談時就悲嘆過自己在革命里沒有信仰,但是他就是不能容忍一個沒有意義的人生,寧愿去尋找一個假想來讓欺騙自己。這個假想,對尼采來說,是美學(xué)和藝術(shù),是希臘悲劇里的酒神,對奧雷連諾上校來說,是戰(zhàn)斗,是推翻政府,是讓工人過上更好的日子。他非常清醒,在告別孤獨的時刻,他有過那么精彩的對白:“這不是發(fā)瘋,這是戰(zhàn)爭。別再叫我奧雷連諾;從現(xiàn)在起,我是奧雷連諾上校。”
他的結(jié)局如同注定一樣走向毀滅。正如尼采在批判與自我批判,懷疑與自我懷疑中走向分裂和瘋狂是19世紀(jì)思想者最慘痛的悲劇一樣,奧雷連諾上校最終在否定與自我否定,空虛與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這是所有挑戰(zhàn)孤獨的勇士們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失敗。奧雷連諾上校最終遠(yuǎn)離塵囂,又躲入了小屋,度過了后來無用的數(shù)年歲月。仿佛是經(jīng)歷了一次否定之否定,他被一只看不見的黑手又從偏離的軌道上強(qiáng)行拉了回來。然而,這個時候他的重新孤獨,和早年的孤獨卻有了極大的改變。早年的那份孤獨,有一種特別的力量,當(dāng)一切喧囂靜息下來后,它仍然在工作著,穿透可見或不可見的間隔,直達(dá)人心的最深處;如今的這份孤獨,是絕望者最后的尊嚴(yán),在最深重的苦難中沒有呻吟沒有哭泣,是復(fù)仇者最高的輕蔑,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沒有詛咒沒有嘆息。
《百年孤獨》讀到一半,我已經(jīng)深深喜愛了奧雷連諾這個人物。仔細(xì)想想,那些真正博得我好感的角色都是這種“極具力量的”,比如尼采、貝多芬、約翰?克力斯多夫,還有這個奧雷連諾。我喜歡和這樣的靈魂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雖然不知道我們是否是在走向同一個圣地,因為我無法清楚的說出自己心目中的圣地在哪里;然而,同樣的朝圣熱情使我們相信,也許存在同一個圣地。作為有靈魂的存在物,人的偉大與悲壯盡在于此了。
艾略特說,世界并非在驚天動地的“砰”的一聲中而是在幾乎聽不見的“嗤”的一聲中完結(jié)的。末日的來臨常常無聲無息,因為死神喜歡躡行,當(dāng)我們聽見他的腳步聲時,我們甚至來不及停住唇上的生命之歌,就和他打了照面。而布恩蒂亞家族里很多人都對死亡的逼近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警覺�?窟@種警覺,奧雷連諾上校逃過了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一次槍決。
小說其實一直在交錯兩個主題:孤獨和宿命。一方面,以烏蘇娜為代表的幾個長壽的女人,代表一種神秘力量,一種歷史的見證,一種家族的延續(xù);另一方面,第三代阿卡迪奧為對稱,第四代的孿生兄弟簡直就是第二代的兄弟倆的翻版,這象征著一種命運的輪回,一種注定無法改變的輪回。而這種烙自家族徽記和生理本能的內(nèi)驅(qū)力還鮮明地表現(xiàn)在這個家族人之間的亂倫沖動和論理規(guī)范的禁忌之間造成的緊張關(guān)系。即使是看上去最高尚最理性的奧雷連諾上校,也在數(shù)十年顛沛流離的戰(zhàn)爭生涯里留下十七個私生子;而第四代奧雷連諾第二更是將這種情欲發(fā)泄到及至,并且神秘的引起了牲畜繁殖力的亢奮。到了最后,這種盲目的本能沖動到第五代阿瑪蘭塔?烏蘇娜和第六代小奧雷連諾身上徹底的無阻擋的爆發(fā)出來,這種被壓抑了幾代的亂倫沖動如決堤的洪水淹沒了家族的一切。馬爾克斯自己在解釋這部作品的人物的孤獨性時,曾認(rèn)為“布恩蒂亞整個家族都不懂得愛情,不通人道,這就是他們孤獨和受挫的秘密。”作者的觀點似乎是無可置疑的正確的。
但是我自己的閱讀時的樸素感受告訴我自己,有許多孤獨者,并不是不懂得愛情。那個意大利樂手,為失去而孤獨,而自殺,他難道是不懂得愛情嗎?在這個家族情欲淹沒一切的漩渦里,他是一個異數(shù)。他的死那么美,“手腕上的靜脈已給刀子割斷,兩只手都放在盛滿安息樹膠的洗手盤”,連馬爾克斯都被他的自殺而感動,寫下這么美麗的自殺場景。其實奧雷連諾上校也不能說不懂得愛情,他對雷麥黛絲的愛,那么深沉,“使他經(jīng)常感到痛苦。這是肉體上的感覺,幾乎妨礙他走路,仿佛一塊石子掉進(jìn)了他的鞋里”。
那么,究竟是什么更深刻的原因?qū)е铝怂麄兊墓陋毢褪艽炷兀侩y道真的是命運,把一切的不可解釋都交給命運嗎?我讀了一遍又一遍,卻聽不到回答。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jié)尾寫到: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xiàn)了。譯者的后記中寫到,這部小說是一部反帝、反封建、反獨裁、反保守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