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2018-11-23 21:44:53網絡整理
高一歷史教案:《戊戌變法》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掌握的基礎知識:戊戌變法的背景。早期維新思想及代表人物�?涤袨榈木S新思想及《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啟超的《變法通議》。《公車上書》和強學會。維新派同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zhàn)�!稇t統(tǒng)籌全局折》和保國會。百日維新及戊戌政變。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教訓。
2.通過學習戊戌變法的背景,使學生認識到:民族危機嚴重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是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的社會條件,他們承擔起救亡圖存、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歷史任務是當時國情決定的;通過學習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zhàn),使學生認識到:論戰(zhàn)是資本主義思想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面交鋒,它開闊了知識分子的眼界,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高漲;通過分析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和失敗原因,使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領導的愛國救亡政治運動,也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它符合當時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性,這次變法注定失敗,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行不通的,其深刻教訓又為資產階級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3.通過學習維新志士為變法圖強勇于犧牲的事跡,培養(yǎng)學生愛國救國的意識,樹立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末,由于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救亡圖存的戊戌變法運動。由于反動勢力的強大和維新派缺乏群眾基礎,戊戌變法運動失敗了,但是,它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開始形成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它的歷史經驗教訓也為資產階級革命派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重點分析
康、梁的維新思想和戊戌變法及評價是本課重點。康、梁的維新思想是當時中國人向先進的西方全面學習的思想。其集“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精華,繼承發(fā)展了早期維新思想。其產生發(fā)展表明中國三思想領域又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也說明在中國危亡之際,愛國知識分子挺身而出,擔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學習這一內容不僅有助于學生系統(tǒng)的了解中國近代思想領域的變化,也能了解到康、梁等人崇高的愛國救國意識和品質,從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發(fā),有利于良好人格的塑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戊戌變法是康、梁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奔走呼號、努力奮爭的最終結果。改革內容雖與最初提出的要求相去甚遠,但還是涉及到社會的諸多方面,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變法雖然失敗,但其進步性、積極作用不可抹煞。了解這一點,可以使學生認識到社會發(fā)展的曲折復雜性,可以加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是歷史學科教學的目的之一。在理解認識本節(jié)所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綜合評價,對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歷史事件,理解歷史事件內在聯系是很有幫助的。因此,康、梁的維新思想和戊戌變法及評價是本課重點。
難點分析
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和戊戌變法的評價是本課難點。學生掌握的史實有限,很難理解康有為在宣傳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時為什么要利用孔子,利用儒家思想。評價戊戌變法需要學生有較強的分析理解、綜合、概況能力。而這恰恰是學生的弱點因此,一說評價,往往就事論事,難以從宏觀上、整體上認識把握。對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表現,容易把階級與個人混為一談,認為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譚嗣同等人不怕流血犧牲的勇敢獻身性是相矛盾的。所以,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和戊戌變法的評價是本課難點。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康有為為什么打著孔子的旗號宣傳維新思想,使學生理解康有為維新思想的特點。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重點分析康有為的《應詔統(tǒng)籌全局折》、戊戌變法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戊戌變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教師還應強調新政內容沒有涉及維新派提出的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君主立憲的政治主張,是有一定的現實性的。通過對變法進步性和局限性的分析,使學生能夠較容易對戊戌變法進行正確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