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里的城鄉(xiāng)隔閡與無意識的不公
2017-06-12 15:33:03經(jīng)濟觀察報
經(jīng)濟觀察報張?zhí)炫?文幾年前,一個西北的朋友在嘲笑其高中補習班同學無知時,舉過一個例子,說一道題目問以下哪些地方標志性建筑和地名是一致的,其中有東方明珠與上海、香港匯豐銀行大樓與香港、央視大樓與北京這樣的幾個答案。在我朋友看來,這幾乎是送分題,但其來自陜北農(nóng)村的同學卻在這道題目上失分了。
來自城市的她覺得不可思議,但我和她說,你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所有人都去過這些地方,都知道這些建筑。然后她接著質疑“哪怕沒有去過,電視上總見過吧”,我回答她說,你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所有人家里都有電視,都經(jīng)常看電視,你那些來自西北偏遠貧瘠農(nóng)村的同學,真的有可能是家里沒有電視,或許為了考上大學,付出了你們城市里學生的無數(shù)倍精力,很少時間看電視和課外書的。
講完之后,她也意識到了自己這種嘲笑背后,帶著城里人的偏見。絕大多數(shù)人的常識,卻并不一定所有人的常識。
想到這個,是由于這幾天熱議的高考作文。安徽、湖北、福建、湖南、山西、河北、江西、廣東、河南9省使用的全國卷一的作文是:讓考生從“共享單車”和“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xiāng)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等關鍵詞中選擇兩三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這些關鍵詞背后,讓人看到嚴重的城市常識對于一些考生無意識的不公。
對于偏遠貧困的農(nóng)村和小縣城考生來說,絕大多數(shù)的關鍵詞他們可能根本無法體驗到,尤其是“共享單車”“移動支付”這些互聯(lián)網(wǎng)+的產(chǎn)物,對于甚至連智能手機都沒有的考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不公。還有“廣場舞”“空氣污染”“中華美食”“高鐵”“食品安全”這些城市屬性很強的關鍵詞,對于農(nóng)村考生來說,也存在著一定的隔閡。于是,這些考生也就只剩下“一帶一路”、“大熊貓”“長城”“京劇”“美麗鄉(xiāng)村”幾個關鍵詞可選了,而且唯一與他們關系密切的就是“美麗鄉(xiāng)村”了,其他的都只能是“最熟悉的陌生詞”。不僅僅可選擇的少了,而且就算是可選的,也因為沒有切身體驗和認識,寫就而出的作文最后可能就是不接地氣、大話空話的文字游戲。
這個問題其實并不是新問題了,這幾年來不斷有人指出這個問題,但從實際的結果來看,并沒有太多改觀,比如2016年浙江高考作文題目“虛擬與現(xiàn)實”,大談VR(虛擬現(xiàn)實),這是多么明顯的出題不公,因為哪怕在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的浙江,對于浙中、浙西、浙南貧困山區(qū)那些來自鄉(xiāng)村與小縣城考生來說,也很可能只有抓瞎了。
我們總是談城鄉(xiāng)差異,但現(xiàn)實中,往往只從城市的視角談論和實際問題,而忽視了鄉(xiāng)村的視角。如果試卷里問“什么時候種小麥、什么時候種水稻”這樣的農(nóng)村常識,估計城里的考生和家長就要炸開鍋了。甚至對于同樣來自農(nóng)村的學生來說,北方一些地方的農(nóng)村學生很難知道水稻種植的常識,南方的農(nóng)村學生也很難知道小麥種植的常識。出題者對此應該要有足夠清醒的認識,避免出現(xiàn)造成無意識不公平的試題。
這幾年很多人談論“知識是否還能改變命運”“高考是不是社會重要的上升渠道”等等,普遍認為知識已經(jīng)很難改變命運了,個人命運、社會上升遭遇了階層固化。但哪怕就是這些直面公平的議題,其背后的邏輯,也往往是城市視角,可能對于很多農(nóng)村學生來說,高考依然是他們唯一的奮斗機會,否則也只能跟隨父輩的腳步和命運,進城打工了。
比起很多顯著的不公,這種無意識的不公平和隱形的剝奪,才是更可怕的,它讓這些不公的受害者,連反對的意見都無法表達。因為至少顯著的不公,會遭遇批評然后不斷地更正,而無意識的不公平和隱形的剝奪,長期以理所當然的姿態(tài)普遍地存在,不斷地制造著人為的社會隔閡,這是更嚴重的不公平�;氐礁呖甲魑模仨氁コ@種任何的有可能由城鄉(xiāng)差異、東西部差距等帶來的認知上差異的題目和背景,最大化實行無差別的常識和知識點的考核,才能夠讓高考這個目前來說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更加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