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諸葛亮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09-08-28 12:21:40
一、酷吏和人治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尚,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煉,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三國志·諸葛亮傳第五》]
我說諸葛亮是人治,不是法治。那么,何謂“人治”?《論語·顏淵》:“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禮記·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稱人治。至于“法治”,按照《辭�!肥怯袃煞N解釋的,一是法家的學說,曰“依法治國”,含法術勢三方面內容,法方面是要求用法律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使“境內之民,其言談者必軌于法”。在諸葛亮治蜀期間,作為法家傳人的他應該說其行為還是基本符合法家理論,但從整個官僚體系來說,他并沒有要求所有官吏都這樣做,只是他自己這樣做而已,所謂事必躬親,就是這樣累死的。事實上,按照法家的理論,當政者本身是不應該這樣勞累的。另外一種解釋就是近代西方康德、施泰因提出的法治主義,但這與諸葛亮是風馬牛不相及。根據(jù)的西方的契約理論而來的法治主義,其“法”與中國法家的“法”是兩回事,兩者并不一致。中國古代無西方的法治精神,是無疑的,但是諸葛亮符合法家的法治精神嗎?
“物理其本,循名責實”八字是名法家的精義,歷史記載,諸葛亮治國并非嚴格按照法律行事,故“刑雖峻而無怨者”,原因是“其用心平而勸戒明”。是道德治國的典型例子。
然而,所謂“刑雖峻而無怨者”,說明民雖無怨,然終掩蓋不了嚴刑峻法的事實,謂之酷吏,并無不可。法家之用法,固不容失之輕,亦斷不容畸于重。就這一點來說,諸葛亮之治國,就刑罰偏重來說,并非完全符合法家法治的精神。但是,作為法家精神的另一方面,即審時度勢來說,在諸葛亮所處環(huán)境下,嚴刑峻法也是時勢所需。事實上,“酷吏”一詞,其實并非貶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是需要酷吏的。
孔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氏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法令滋章,盜賊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濁之源也。昔天下之網(wǎng)嘗密矣,然奸偽萌起,其極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當是之時,吏治若救火揚沸,非武健嚴酷,惡能勝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職矣。故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下士聞道大笑之”。非虛言也。漢興,破觚而為圜,斫雕而為樸,網(wǎng)漏于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觀之,在彼不在此。[《史記·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作為諸葛亮嚴酷治國的例子,《三國志》中裴松之記郭沖謂:“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懷怨嘆,法正諫曰:‘昔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jù)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愿緩刑馳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暗弱,自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奉承,德政不舉,威刑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所以致弊,實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并濟,上下有節(jié)。為治之要。’”裴松之分析并無此事,但我認為郭沖不至于無中生有,可能諸葛亮此話未必是與法正對答,有可能是法正問劉備,諸葛亮代答之言,而且該言在理,是當時治理蜀國應該采取的政策。諸葛亮生性刻板,乏于應變,執(zhí)法過嚴,應屬正常。正因如此,法正亦有效仿諸葛亮之處:“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tǒng)都畿,內為謀主。一湌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shù)人�;蛑^諸葛亮曰:‘法正于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省變于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國志·龐統(tǒng)法正傳第七》]
在諸葛亮死后,蜀國再無其政,這種特點正好符合“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的人治定義,故說諸葛亮之治為人治,是確定無疑的。
事實上,在中國傳統(tǒng)中,不管是儒家的人治,還是法家的法治,實質都是人治,兩者是統(tǒng)一的。呂思勉云:“法家之重人治,與其信賞必罰,理實相通,皆出于法自然之說者也”,“法家貴綜核名實,故其所欲考察者,恒為實際之情形。執(zhí)舊說而謬以為是,法家所不取也。職是故,法家恒主張變法。”法家之法由人定,執(zhí)法雖無偏差,然實質經(jīng)常變動,并無固定的立法程序,此其與近代法治標準大相徑庭之處。說到底,法家仍然算人治。
二、北伐
諸葛亮六出祁山,勞而無功,姜維九伐中原,未得寸土,卻使蜀國民眾長期征戰(zhàn),民窮力敝,國庫日益空虛,已經(jīng)從本質上瓦解了蜀國的基礎。蜀國滅亡,實因諸葛亮,非惟劉禪。相反,如果沒有劉禪坐鎮(zhèn)后方,諸葛亮北伐哪來的經(jīng)費?諸葛亮長期在外征戰(zhàn),而實際上又架空了劉禪的領導權,小人乘機而入,蜀國不亡何待?
兵者兇器,戰(zhàn)者危事也。有國者不務保安境內,綏靜百姓,而好開辟土地,征伐天下,未為得計也。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絕之地,戰(zhàn)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關守險,君臣無事�?談趲熉�,無歲不征,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吳大鴻臚張儼:《默記》]
陳壽說的還算中肯,劉備死后,孔明專制: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杰,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yè)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三國志·諸葛亮傳》]
既然諸葛亮無城父、韓信之才,劉備一世梟雄,豈有看不出之理?他知道的,所以他一直很看重魏延。關羽、張飛是劉備的親信,然而,劉備卻有倚重魏延而不倚重這兩人的地方。《三國志·魏延傳》云:“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shù)弥貙⒁枣?zhèn)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zhèn)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漢中是蜀國的北方屏障,是除荊州之外第二重要的區(qū)域,事實上,丟掉荊州,西川仍可偏安,丟掉漢中,西川失根矣,故劉備必須與曹操爭奪馬超(馬超的地位也由此而來,非由戰(zhàn)功)。荊州由關羽守,漢中卻不由張飛守,魏延在劉備心目中的位置可以想見。
諸葛亮北伐,魏延獻策仿韓信故事,到底有沒有道理,可以看看魏延當時的分析�!段郝浴吩唬�“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zhèn)長安。亮與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榖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當時的事實是,魏主曹睿即位未幾,司馬懿被閑置,沒有任何實戰(zhàn)經(jīng)驗的夏侯楙掌握兵權,的確是個絕好的趁虛而入的進攻機會。要以一支弱勢的軍隊,去和強大的對手打正面戰(zhàn)爭,卻以不可冒險為名,放棄這樣一個有利戰(zhàn)機,寧愿采取緩行戰(zhàn)略,給敵方以充裕的應變時間,這在軍事戰(zhàn)略上是毫無道理的。要知道,當時不是沒有司馬懿,只是司馬懿被閑置起來而已,在諸葛亮的軍事壓力下,他隨時可以回來執(zhí)掌兵權的。
魏延的計策并非不可行,只是諸葛亮認為懸危不敢冒險而已,他寧愿采取保守的戰(zhàn)略從坦道緩緩推進,而不是冒險一博,由此,已經(jīng)基本上決定了北伐的失敗是必然的。國小民寡兵弱,與十倍之國打正規(guī)戰(zhàn)與持久戰(zhàn),豈有勝理?歷史上所有的以弱勝強例子,無不是靠速決、詭道、運動而勝的,這樣的戰(zhàn)略任何卓越的軍事家都不會采用的,事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也不以軍事見長,乏于應變是其性格特點。
有一件事是必須注意,就是恰恰在這次戰(zhàn)役中,諸葛亮不用魏延,卻用馬謖(當時請令守街亭有三人,馬謖、魏延、吳懿),若非孔明無識人之才,就是故意排擠魏延�?酌鞑豢戏治迩Пo魏延偷襲,卻肯分二萬兵與馬謖守街亭,偷襲冒險,用馬謖與司馬懿對抗不冒險乎?魏延之策縱使失敗,也只損失五千兵馬而已,街亭損失的遠遠高于此數(shù),這是什么道理?即使是第二次北伐,對手不是司馬懿,也攻不下由郝昭把守的小小陳倉,坦道推進,豈有如是輕易之理!
總而言之,綜觀諸葛亮的歷史,至少他沒有像曹操那樣指揮官渡之戰(zhàn),擊潰袁紹六十萬人馬,統(tǒng)一北方的輝煌;也沒有像周瑜那樣指揮赤壁之戰(zhàn),消滅曹操三十萬大軍,鞏固江東,確立鼎足之勢的建樹�?酌髌髨D學曹操、周瑜一樣通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扭轉形勢,實現(xiàn)其政治抱負,而名垂青史。然而,他的軍事才能,表現(xiàn)在爭城掠地的局部戰(zhàn)爭上,是游刃有余、得心應手的。但大規(guī)模的軍事行動,是離不開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的,實質是打政治仗。在這方面,作為主帥的諸葛亮就有顧此失彼之弊。既不了解曹魏的國力和統(tǒng)治的穩(wěn)固性,六出祁山,盲目挑戰(zhàn),不肯承認劉蜀更應該固守求存的弱勢,連年征戰(zhàn),大動干戈。僅僅幾座城池的地方部隊已經(jīng)使他心力交疲,還要打力不從心的正面戰(zhàn)爭,即使奪得眼前的小勝,也難改變最終失敗的命運。
知其不可而為之,對一個政治家來說,造成的悲劇是很可怕的。
三、謀害魏延
諸葛亮領導能力比劉備尚差一籌。劉備有識人、用人之長,諸葛亮則有嫉賢妒才之嫌,屢次排擠曾被劉備重用為漢中太守的魏延,起用庸才姜維。諸葛亮實在太忌畏魏延了,六出祁山的失敗,更證明了魏延的出子午谷徑取兩京的戰(zhàn)略計劃被否定、胎死腹中,是沒有道理的。
關于魏延北伐戰(zhàn)略的被否定,前面已有述及,現(xiàn)在再來看看魏延之死。人皆謂魏延死于楊儀之手,我獨謂魏延死于孔明之謀。
魏延和楊儀的關系,《三國志》記載:“延既善養(yǎng)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三國志·魏延傳》]“亮深惜儀才干,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三國志·楊儀傳》]“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并坐爭論,延或舉刀擬儀,儀泣涕橫集。祎常入坐其間,諫喻分別,終亮之世,各盡延、儀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三國志·費祎傳》]魏、楊二人平素翻臉至此,諸葛亮斷無不知之理。這說明了什么?孔明臨終叫楊儀節(jié)度全軍,令魏延斷后,不是明擺著要惹惱魏延?魏延“性矜高”,豈是作斷后之人、而且還是為楊儀斷后?魏延不是趙云!因人而用,諸葛亮懂不懂?姜維不能斷后?
孔明臨終,就已經(jīng)布置下殺掉魏延的圈套了。“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殆之后退軍節(jié)度,令延斷后,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fā)。”[《三國志·魏延傳》]好一個密議,退軍之秘密會議竟然沒有魏延參與,置魏延于何地位?連新進的姜維也不如,魏延官至征西大將軍、南鄭侯,地位比楊儀高得多了,魏延如何服氣?事實上在這里,諸葛亮已經(jīng)有拋棄魏延的意圖,“軍便自發(fā)”,是什么含義呢?全軍的指揮權不在魏延手中,全軍退卻,魏延手中無兵或只有數(shù)千兵(估計不會很多,起碼少于五千),他是無所作為的,既不能前進,也不能后退,你想魏延會有什么反應?當然是奪兵權啦!嘿嘿,諸葛孔明會想不到這一層?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要你魏延做出作反的表現(xiàn),殺人才有充足的理由呀。
“亮適卒,秘不發(fā)喪,儀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禮,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后將乎!’因與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祎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祎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guī),諸營相次引軍還。延大怒,攙儀未發(fā),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婉,婉、允咸保儀疑延。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后。延先至,據(jù)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即王平,本養(yǎng)外家何氏,后復姓王。《三國志·王平傳》:“十二年,亮卒于武功,軍退還,魏延作亂,一戰(zhàn)而敗,平之功也。”】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延獨與其子數(shù)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于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婉率宿衛(wèi)諸營赴難北行,行數(shù)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國志·魏延傳》]
魏延之被殺,表面上看來是楊儀所害,然而仔細分析,諸葛亮為什么要把軍權交給楊儀并且要魏延服從這個冤家對頭呢?然則,諸葛亮不知楊儀的為人嗎?“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婉,婉遂為尚書令,益州刺史。儀至,拜為中軍師,無所統(tǒng)領,從容而已。”[《三國志·楊儀傳》]可見,諸葛亮本來就不準備安排楊儀掌握兵權的,但偏偏就是在撤退時安排他掌兵權,這樣安排的結果,可想而知,魏延不是孔明害的,是誰害的?
總的說來,諸葛亮是一個人才,但不是后人尊崇的那樣偉大,這樣的人才,中國歷史上很多。包括秦檜。諸葛亮是怎樣害魏延的,秦檜就是怎樣害岳飛,但秦檜殺岳飛是皇帝密授權力的。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