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目擊臺海風云:周恩來秘密溝通國共關系
來源:網(wǎng)絡資源 2009-08-28 15:21:05
周恩來秘密會晤溝通兩黨關系
講述人:原總理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童小鵬
據(jù)原南海艦隊司令員吳瑞林回憶:1963年底,海軍通知我和東海艦隊司令員陶勇前往北京,參加一個重要會議。會議結束后,時任總理辦公室副主任的羅青長同志突然到我的房間。他說:“我來向你傳達一個重要任務�?偫硪ヒ暡熘榻�,還有兩位首長和周總理一起去,再就是童小鵬同志和我,還可能有廣東省公安廳廳長和副廳長,人數(shù)不多。”
我問:“需要多少時間?”他說:“5天以內。”我回到艦隊以后,分頭打電話通知有關人,并作周密安排,決定將一條大登陸艦先到內零丁洋等島進行訓練,實際上是對香港進行觀察警戒,一條中型的登陸艦放在三灶島進行訓練,實際是對澳門進行觀察警戒。另外兩條掃雷艦、兩條獵潛艇和一條巡邏艇,做好出海的一切準備工作,在一天半之內,黃埔港來了個大整頓,到處充滿了迎接外賓的節(jié)日氣氛。
第5天,總理按時來視察黃埔,與總理同來的有陳毅副總理,張治中先生,他們由陶鑄同志陪同從新洲乘船到達黃埔,我到新洲將他們接過江來。到了艦上,總理向大家招手致意,然后與陶鑄同志、王副司令等握手告別。
天將黑時,艦艇來到了零丁洋錨地拋錨。第二天,吃完早餐,總理等上岸到萬山要塞防區(qū),晚上又回到艦上�?偫碛昧藘蓚多小時的時間,把5條艦艇看完了�;貋碇�,總理登上了指揮塔,看到了香港、澳門的夜景,總理說:“你選擇的這個錨地好啊,既看到了香港、又看到了澳門的夜景。兩者都看得清清楚楚,我很感興趣。”看完之后,總理下到艦長室(臨時作總理的寢室)。
總理說:我來時,毛主席要我向你傳達一個任務,就是要你們準備執(zhí)行“援越抗美”的任務。中央一些領導同志曾研究過,以后中央還要召開會議正式研究討論。
毛主席指出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海南島西部和北部灣,目的是迂回配合越南的正面進攻,這個范圍小一點,預計頂多是美國兩個師,吳庭艷三四個師,蔣介石三四個師,美國亦有可能出現(xiàn)兩個到三個航空母艦來掩護其進攻,大約共有十萬人吧。
另一個方向,是范圍大的,美國對我國再來一次局部戰(zhàn)爭,美國可能來六七個師,蔣介石、吳庭艷各來十多個師,在湛江登陸,湛江有軍港、有商港、有飛機場、有鐵路,可以直達柳州,使其向我進攻的條件具備,可直接威脅我三線后方。估計它會如此。此外,蔣介石可能在東南沿海登陸,香港的英國人亦可能來配合,我們也不怕,毛主席決心已下,再來打一場戰(zhàn)爭,打了再建。毛主席已下了這個決心。中央領導同志都同意了毛主席這個意見,所以毛主席指示,南海艦隊要進入全面的備戰(zhàn)。
周總理又說:你將戰(zhàn)斗準備的重點放在海南島西部和北部灣。在北部灣就是你們這個艇隊,再加上廣西的韋國清,對此你可先不傳達,欽州五個縣劃給廣西,對此中央已決定了,這樣打起仗來就更方便了,其他戰(zhàn)備問題你都可向艇隊其他領導同志傳達。若敵人在湛江登陸,打大一點的局部戰(zhàn)爭,中央擬組建北部灣戰(zhàn)略指揮部,機構還是你們這個機構,指揮機關還是這個指揮機關,由吳瑞林任總指揮,韋國清任政委。
第二個問題,中央決定要東海艦隊搬出上海到浙江去選點,要南海艦隊搬到湛江。中央決定拿出3000萬元作為搬運費,每個艦隊要給1500萬元人民幣,各建20多萬平方米的營房足夠了。此項作為國家建設的重點項目,三大材料由國家調撥。
直到31年后的1995年春節(jié),羅長青在和吳瑞林見面時才透露了總理這次絕密之行的目的。原來當時周恩來總理與張治中副委員長到廣東省邊境,與能溝通國共兩黨關系的人進行秘密會晤。在這次重要的秘密邊境會晤的幾天里,南海艦隊在附近海域里進行了小分隊軍事演習,以掩護會晤的順利進行,也確保了周總理一行的安全。
這次會晤溝通了當時的臺灣當局(蔣介石、陳誠、蔣經(jīng)國)與大陸,在都主張只有一個中國的問題上,事實上達成了默契,使國共兩黨有了一定基礎的共識。當時由于高度的保密,中央未對吳瑞林同志說明此行的詳情。在回顧完這段歷史后,吳瑞林同志很欣慰地說,他這才知道1963年12月護航使他有幸完成了一項重要的政治使命。
國共關系發(fā)生轉折時蔣經(jīng)國突然離世
講述人:原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三局局長耿文卿
為落實黨對臺政策,進一步推動對臺工作的開展,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給在臺灣的蔣經(jīng)國發(fā)出公開信,刊發(fā)在7月25日的《人民日報》上。
廖承志的公開信到了蔣經(jīng)國手中,據(jù)說,蔣經(jīng)國看畢默不作聲,不置可否。
盡管如此,蔣經(jīng)國還是思考著怎樣回復這封信。“來而不往非禮也”,蔣經(jīng)國不能默不作聲,他要公開表明臺灣當局堅硬的立場,以表明臺灣當局對中共“統(tǒng)戰(zhàn)陰謀”的一貫回絕態(tài)度。于是,經(jīng)蔣經(jīng)國授意,臺灣當局搬出時為國民黨中常委的宋美齡,請她以長輩的名義給廖承志回信。
1982年8月17日,宋美齡親自給廖承志寫了一封回信,闡述自己對祖國統(tǒng)一的態(tài)度,她在信中說,“經(jīng)國主政,負有對我中華民國賡續(xù)之職責,故其一再聲言‘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xié)’,乃是表達我中華民國、中華民族及中國國民黨浩然正氣使之然也。”這封信自然是糾葛在國民黨失敗情緒中難以自拔,并借機惡毒攻擊祖國大陸。
宋美齡的回信可以說是惡氣充盈,但盡管表面上如此,實際上蔣經(jīng)國在考慮著臺灣與大陸的和合問題了,他認識到“時代在變,潮流在變”,他的密使已經(jīng)啟程趕赴北京了。盡管聯(lián)系松松淡淡,交流言不及義,遲遲不入正題。但到了1985年,蔣經(jīng)國已是滿身病痛,與隔絕大陸的聯(lián)系就更急迫了。當時,由于發(fā)生了“江南命案”及“十信案”,臺灣的形象跌至谷底。而大陸方面,由于鄧小平復出后堅決推行改革開放,經(jīng)濟建設熱浪逼人,吸引了世界的資金向大陸迸流,鄧小平本人也連續(xù)兩年被美國《時代》雜志評為“年度風云人物”,在臺灣民眾中享有很高的聲譽。由此,蔣經(jīng)國認識到,不能不加快臺灣的改革步伐。
自廖承志公開信之后,到1986年10月,蔣經(jīng)國的密使沈誠,這個正式身份是香港商人的黃埔第17期畢業(yè)生,已經(jīng)三度北上。沈誠在國民黨得勢大陸的年代,曾在國防部預備干部局擔任蔣經(jīng)國隨從參謀,是一位退役少將,他奉蔣經(jīng)國之命,以香港商人的名義,進出祖國大陸,暗中傳遞海峽兩岸的信息,特別是最后一次,他得到了蔣經(jīng)國明確指令,要加速與大陸最高領導層的溝通。因此,他得到了會晤鄧小平、楊尚昆、葉劍英、鄧穎超等中共高層領導人的寶貴機會。1987年3月19日,他返回臺北,將一封國家主席楊尚昆的信函親手交到蔣經(jīng)國手上。6天之后,也就是1987年3月25日,蔣經(jīng)國對楊尚昆的信一番反復研讀之后,在慈湖書房召見沈誠時說,他覺得中共是有誠意的,國共兩黨中央層次對等談判是可行的。
也就是在1987年下半年,蔣經(jīng)國下令在國民黨中央設立大陸工作指導小組,宣布開放對大陸探親以及解除戒嚴。12月7日,蔣經(jīng)國對沈誠說,一月初將在國民黨中常會上討論赴北京談判的人選。
從廖承志的公開信,到楊尚昆的密信,再到蔣經(jīng)國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海峽兩岸開始了國共兩黨的重新走向接近,然而,歷史往往在出乎人們設想的軌道上拐彎,意料之外的事不幸發(fā)生了。1988年1月8日,蔣經(jīng)國突然咯血逝世,蔣經(jīng)國準備與大陸聯(lián)系溝通的計劃也就隨蔣經(jīng)國的去世而無法實施了。
蔣氏父子不管如何頑固,對于一個中國,他們沒有絲毫動搖過,他們只承認國共兄弟之爭,盡管血雨腥風,也絕不允許國家分裂。蔣經(jīng)國也許在生命最后的昏迷中已經(jīng)回光返照地明白,臺灣與大陸的隔斷,必將斷送國民黨本身在臺灣的應有生命力。所以,必須最終與大陸走在一起,走一條統(tǒng)一之路。
然而,政治走向與領導人的生老病死竟是如此關系重大,蔣經(jīng)國回應大陸畢竟太遲緩了,最后的決策也太晚了。他的死來得非常突然,蔣經(jīng)國對他的病情毫無知覺,自以為身體完全可以撐得下去,在病逝之前,他一方面馬不停蹄地準備國民黨十三全會的人事案;另一方面與國民黨秘書長李煥密商對大陸政策的改變。
這樣,以廖承志公開信為切入點,在中國共產黨和平統(tǒng)一政策的推動下,經(jīng)過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海峽兩岸持續(xù)了38年的隔絕狀態(tài)終于被打破了。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