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漫談之“天文歷法”
來源:本站原創(chuàng) 2009-08-28 17:03:06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漫談之“天文歷法”
天文歷法
1,天文星象
先秦人們認為天圓地方,天是由東西南北四根大柱子支撐的,天像一個半球形的罩,,罩住了大地,所以《女媧補天》中才有“四極廢”、“天不兼覆”這樣的描寫,《赤勒川》則說:“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古人常用天象來預測人事,把天象與人間的吉兇禍福聯(lián)系起來。如彗星是繞太陽運行的天體,拖有長長的尾巴,它的出現(xiàn)就被古人認為是預兆兵災的兇象。《唐雎不辱使命》中說“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因為月亮是諸侯的象征,所以這種天象是諸侯有災的兇兆。僚是諸侯(吳王),他將被刺,所以上天才顯示出這樣的天象。通過對月亮的觀測,人們又將月亮的盈虧圓缺比附于人事之聚散離合。無數(shù)文人墨客望月抒懷,借月寄情,請看“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些詩句里包含了多少人間的悲歡離合之情啊。
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還將天上星空區(qū)域與地上的州國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的分野。這樣,天地聯(lián)為一體,天上某一區(qū)域的某些天象變化,就直接預示著地上相應區(qū)域的吉兇禍福了。如王勃《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是說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李白《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陜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就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三國演義》中更是隨處可見觀測天象的描寫。
古詩文中常見的天象描寫還有: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对娊�(jīng)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當于公歷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白虹貫日。“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xiàn)象視作人間將要發(fā)生異常事情的預兆。
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參商: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比喻人分離不得相見。如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天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認為北斗星叢中有36個天罡星,72個地煞星。小說《水滸傳》受此影響,將梁山泊108名大小起義頭領附會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2,歷法
中國古歷采用陰陽合歷,即以太陽的運動周期作為年,以月亮圓缺周期作為月,以閏月來協(xié)調年和月的關系。古人根據(jù)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種由太陽運動而確立的24節(jié)氣反映了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農牧業(yè)生產(chǎn)密切相關,因此又叫農歷。在漢初的《淮南子·天文訓》中首次出現(xiàn)了完整的24節(jié)氣名稱,與現(xiàn)今通行的名稱一致。
二十四節(jié)氣歌
一月有兩節(jié),一節(jié)十五天
�。ㄕ拢┝⒋禾鞖馀�,雨水糞送完
(二月)驚蟄快耙地,春分犁不閑
(三月)清明多栽樹,谷雨要種田
(四月)立夏點瓜豆,小滿不種棉
�。ㄎ逶拢┟⒎N收新麥,夏至快犁田
(六月)小暑不算熱,大暑是伏天
�。ㄆ咴拢┝⑶锓N白菜,處暑摘新棉
(八月)白露要打棗,秋分種麥田
(九月)寒露收割罷,霜降把地翻
�。ㄊ拢┝⒍鹜瓴�,小雪犁耙開
(冬月)大雪天已冷,冬至換長天
�。ㄅD月)小寒快買辦,大寒過新年
3,紀時紀年
�、偶o年
“年”的本義指谷物成熟、豐收,后來才由谷物成熟的周期引申指寒來暑往的周期,即今天意義上的“年”。古人紀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傧惹貢r主要采取帝王稱號加年次的紀年方法,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趙惠文王十六年”就是,《曹劌論戰(zhàn)》“十年春,齊師伐我”中的“十年”就是魯莊公十年。
�、诘搅藵h武帝時,開始使用年號來紀年。例如《岳陽樓記》中“慶歷四年春”,“慶歷”是宋朝皇帝的年號。
�、鄹芍Ъo年法是用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個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順序兩兩相配的一種紀年方法。天干與地支可以有六十種搭配,因而六十一循環(huán),周而復始。因為天干與地支是插花相配的,所以稱為“花甲子”,簡稱“花甲”。今天稱年過六十為“年過花甲”就來源于此。如辛亥革命,辛丑條約,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等。
�、萍o月
古代紀月,通常和今天一樣,也用序數(shù),但是此外還有其他一些特殊的稱呼。例如,一年分為純夏秋冬四季,每季中的三個月按孟、仲、季來分別稱呼,如孟春、仲夏、仲秋等。農歷一月叫正月,十一月叫冬月,十二月叫臘月。
�、羌o日
古人常用干支紀日,如“元豐七年六月丁丑”。除此之外,每個月中有幾天還有特殊的稱呼:農歷初一稱“朔”,十五稱“望”,十六稱“既望”,月末的一天稱“晦”。例如《五人墓碑記》“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登泰山記》“戊申晦”。
�、燃o時
古人紀時常用日晷、刻漏、更鼓等方法計量一天的時刻。例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段,用十二地支來表示,子時即相當于今天的23點到次日1點,丑時相當于1點至3點,寅時即3點至5點,依次類推。如《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大震”中的“戌時”就是晚上7點至9點。
古人還把一夜分成五段,這就是流傳至今五更。因為打更時擊鼓報更次,所以幾更又稱為幾鼓,如《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此外,古人還給一天十二個時辰起了專門的名稱,參見下表:
十二時
夜半
雞鳴
平旦
日出
食時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時
日入
黃昏
人定
時辰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現(xiàn)代時間
23~1
1~3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夜間紀時
夜間時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現(xiàn)代時間
黃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點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點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點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shù)線
專業(yè)分數(shù)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