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
來源:網絡資源 2009-08-29 20:20:46
讀書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
讀書和作文的關系實在難以說清,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互為依存,不可分割。魯迅先生說過的一段話或可作為注腳:“從前教我們作文的先生,并不傳授什么《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讀,做,讀,做;做得不好,又讀,又做。他卻決不說壞處在哪里,作文要怎樣。一條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得通與否,大家聽天由命。但偶然之間,也會不知怎么一來——真是‘偶然之間’而且‘不知怎么一來’,——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而且有密圈的處所多起來了。”
當然,作文遠非先生說的那么簡單和模糊,雖說文無定法,但還是有一些規(guī)律可循的。在我看來,作文主要有四個支點:生活、思想、語言、技巧。這四個支點都可以通過讀書來解決,或者在讀書的過程中自然得到提高。
生活是解決“寫什么”的問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有米下鍋是寫作的前提,用來寫作的“米”就是生活,于是有人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沒有人能脫離生活而存在,可在“生活”中的學生寫作文就是沒話可說。顯然,現實生活和進入作文的生活不是一回事,這就需要“思想”了,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大腦發(fā)現生活。觀察到的生活是表象,發(fā)現的生活是本質,只有深入本質的生活才能進入作文,才是自己對生活的體驗、感悟。一般來說,一個人的思想會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而日益成熟。但面對高考的高中生實在是等不及,需要提前支取,而提前支取的一個最好的辦法是讀書。讀書不僅是讀文字,讀故事,更是在和作者對話,進而和自己對話,從這個角度講,讀書就是“讀腦”,讀別人的腦子,進而豐富砥礪自己的腦子。讀過余秋雨、周國平、愛默生、里克爾等的文章的學生肯定會有這樣的感受:讀書能加速人的成熟。而人一旦對生活有了自己獨到的看法,作文也就自然與眾不同了,因此,讀書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
“語言”是寫作的物質材料,解決“用什么”來寫的問題。按理說,只要會說話的人就會用語言寫作。實際并非如此,日常說話和進入作文的語言(從嚴格意義上說叫“言語”)是有區(qū)別的。會說話的人不一定會寫作文,會寫作文的人也并非一定會說話,其根本是一個思維轉換的問題,也就是說從口語到書面語經歷了一個雙重轉換,其順序是:從口語到大腦控制中心,從大腦控制中心轉換成書面言語。而且不止這么簡單,很奇怪的是,“思想”會隨著人的成熟而日益深刻,“語言”卻會隨著人的年齡增長逐漸減弱(當然這是針對寫作而言的),比方說一個老是不讀書、不寫作的學生認為自己有一天一定會寫出文辭精美的文章來,那是天方夜譚,他只會越來越差的。正因為這樣,我以為“語言”之于作文甚至比“思想”更重要,如何提高寫作的語言能力是作文和作文教學一以貫之的最重要任務。提高語言能力沒有捷徑,就是要多讀,多寫,二者不可缺一。一個有良好閱讀習慣的人,會在觸摸、品味別人的語言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感悟力,李白的飄逸、杜甫的沉郁、朱自清的樸實、張曉風的清新、畢淑敏的溫潤等,會讓你在咂摸的同時逐漸內化,由模仿而創(chuàng)造,進而形成自己的風格。從這個角度說,讀書的厚度就是作文的美度。
至于“技巧”,是解決怎樣寫的問題,當然也很重要,但如果與“思想”和“語言”相比較,那就簡單、輕松得多了,完全可以通過模仿、系列訓練來完成,而這也正是時下很多教師教作文時的重點著力之處,這樣的做法有些本末倒置。顯然,任何寫作技巧,從古典到現代,從浪漫到現實,甚至西方現代派的魔幻、象征、意識流等表現手法你都可以通過閱讀來模仿、創(chuàng)新,一句話,只要出現過的寫作技巧你都可以從相應的作品中獲得。
更重要的是,閱讀不僅能砥礪“思想”,潤澤“語言”,掌握“技巧”,還能陶冶你的情操,培養(yǎng)你的閱讀興趣,讓你愛上閱讀,而持續(xù)的高雅的閱讀興趣是能轉化成寫作興趣的,會成為寫作的源頭活水和不竭動力。這樣看來,讀書與作文的關系遠非文題“讀書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所能概括,甚至可以說,閱讀,尤其是經典閱讀,是提高學生寫作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一個讀書多的人不一定是一個會作文的人,但一個會作文的人一定是喜歡讀書的人。
正因為這樣,我總是喜歡在每學期初給學生開出一張長長的書單,讓他們與經典為伍,并在閱讀的同時做一些札記,寫一些感受,在和文本、作者、自我對話的過程中學會做人、學會作文,獲得前進的動力。
相關推薦
高考院校庫(挑大學·選專業(yè),一步到位�。�
高校分數線
專業(yè)分數線
- 日期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