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教案:《文藝復興》教學設計(2)
2018-11-23 21:53:22網絡整理
千年沉淪與喚醒
師:請欣賞兩幅中世紀和文藝復興不同時期的同一題材的繪畫作品——圣母和圣子。請同學們認真欣賞比較這兩幅作品在背景、色彩、人物表情等方面有什么差異。
生1:左圖作品背景是灰暗的、整個畫面的色彩也是單調的,人物較刻板,毫無生氣,也豪無感情。
生2:右圖的圣母異常溫柔美麗,完全是人間善良的母親形象,她多么的平易近人,就是健康美麗的農家婦女和她可愛的孩子;背景是美麗的大自然,鮮花遍地、白云朵朵,映著柔和的微光。此情此景洋溢著人世間天倫之樂的幸福、美好的情調。一切都仿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是一派天籟之聲。
師:兩幅作品分別折射了怎樣的時代精神或價值觀?
生:左圖折射的傳遞了中世紀人和人性被壓抑,現實被否定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后者歌頌自然之美、人之美和人性之美。哦!原來神與人是這樣的相似。從而突出和提升了人的地位。
師:你們都快成美術欣賞大師了!西歐的中世紀是個特別“黑暗的時代”,活著的人一直被壓抑著,沒有親情、沒有歡樂、沒有現實。拉斐爾作品呼喚的是真實存在的人性與生命。這種尊重人、人性,注重現實的文化精神,就是人文主義。所以文藝復興的精神實質是在喚醒被湮沒了千余年的人文主義。——標題
師:人文主義精神在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中處處得以體現。
比如:……蒙娜麗莎作品
師生共同解讀:這幅肖像家喻戶曉,蒙娜麗莎是那么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們似見非見的薄紗后面呼吸。她的美麗和神秘深深地吸引著世世代代的人們。她的表情神色似乎永遠隨著我們的情緒而變化。"你悲哀嗎?這微笑就變成感傷的。你快樂嗎?她的口角似乎在牽動,笑容在擴大。"(傅雷語)這縹緲恍惚、捉摸不定的境界便是她那種"神秘的微笑"之秘密。身份游走飄忽于商人之婦、妓女和畫家本人之間的神秘而美麗的形象。在中世紀封建和基督教會的黑暗統治之下,哭和笑都是觸犯上帝的罪行。這幅偉大的作品出自于達·芬奇之手。達·芬奇怪一掃過去肖像畫上幽靈一般的陰霾,代之以人們喪失已久的歡樂,;擺脫了傳統的宗教題材,直接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因此作品充滿了對現實生活和現實生活中人和人性的肯定,充分地體現了人文主義的精神。
師:雕塑也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大杰作。最富盛名的作品——大衛(wèi)和維納斯……
解讀:大衛(wèi)充滿自信地站著,英姿颯爽,左手拿石塊,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前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他是為正義事業(yè)而奮斗的戰(zhàn)士。有人對文藝復興的雕塑作出了這樣的評價:那種光華圣潔,那種青春凜然,所謂“人的覺醒”,所謂“生命的尊貴”,原來真可以是這樣子被人用石頭雕出來。人類不可能再發(fā)生這等奇跡,除非再來一次文藝復興……
如果說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作品關于人文主義精神的表達比較間接的話,而有些文學作品對人的歌頌更加直白:如……:
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是典型的人文主義者:“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貴,力量是多么無窮,儀表和舉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論行動,多么像天使,論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熱情歌頌人的高貴和偉大。其中蘊涵的人文精神是不言而喻的。
小結:通過對文藝復興部分作品的解讀,我們可以試著對文藝復興作一階段性的小結。你認為文藝復興是……
生:文藝復興是學者們以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為表象,實際以文藝作品等形式宣揚人文主義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過渡):概括得很準確。很顯然,文藝復興不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重新興起,而是恢復古典生活的道德價值。那就是對人、人性以及人的價值的肯定。這種人文精神僅僅是學者們的呼喚嗎?他是否體現了一定階級的意識呢。下面我們進入第三個片段:
誰在呼喚?——解讀文藝復興背后的歷史
(我們先看看,文藝復興時期作品把矛頭指向了誰?)
薄伽丘短篇小說集《十日談》說的是十個青年男女,為逃脫歐洲黑死病,從一座觸目凄涼的死城,忽然來到陽光燦爛、歌聲歡暢的人間樂園,這一對比是強烈的,就象從中世紀的禁欲主義的森嚴統治下解放出來。
楊諾勸教(第一天故事第二)
巴黎有個絲綢商,名叫楊諾,和一個猶太商人十分友好,幾次三番苦勸他拋棄猶太教,改信正宗的基督教。最后,那個猶太教徒表示,如果非要他政變信仰不可,那他先要到羅馬去考察一番再說,看看天主派遣到世上來的代表(教皇)氣派究竟怎樣。他果真趕到了羅馬,在教皇的宮廷里他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不是寡廉鮮恥,犯著“貪色”的罪惡,甚至違反人道,耽溺男風,連一點點顧忌、羞恥之心都不存了;因此竟至于妓女和孌童當道,有什么事要向廷上請求,反而要走他們的門路……他又繼續(xù)留意觀察,把這些寡廉鮮恥之徒的貪得無厭、愛錢如命、買賣圣職等所作所為,全都看在眼里。觸目驚心的情況使那個嚴肅的猶太人提出這樣一個結論:羅馬才不是什么“神圣的京城”,乃是藏污納垢之所:教皇、紅衣主教,這些人本該是基督教的支柱和基礎,卻無惡不作,無非要叫基督教早些垮臺,有一天從世上消滅罷了。
師生互論:很顯然,作者矛頭直指歐洲最大的封建勢力的代表——基督教會。據薄伽丘講,《十日談》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據的。作品描寫和歌頌了現世生活,歌頌自由愛情的可貴,肯定人們的聰明才智等。也揭露封建帝王的殘暴,基督教會的罪惡,教士修女的虛偽等等。